党的十八大以来立德树人工作取得的成效,为新征程上更好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打下了坚实基础。但也要看到,当前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面临着内外部环境深刻变化的挑战。
从国家战略利益和战略目标的变化看。国家的战略利益、战略目标决定了教育发展的优先导向。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对时代新人的基本素质和精神状态等提出了全新要求,迫切需要以更为宏阔的视野和更为主动的担当,谋深谋实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教育工作,进一步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进一步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更好地把青少年学生凝聚和团结在党的旗帜下,以更强的能力本领积极投身并担当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事业。

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影响看。当前,国际形势日益复杂多变,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形势和斗争更加复杂,争夺青少年的斗争愈加严峻。如何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人才培养体系,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有机统一,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引领,使之成为理想信念坚定、视野格局开阔、能担当现代化建设重任、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的时代新人,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发展看。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前沿技术的突破,使机器从过去替代体力劳动向替代脑力劳动转变,对学生未来应当拥有怎样的基本素质和核心能力,教育如何培养出这样的基本素质和核心能力等提出了全新要求,需要在教学和评价上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能力素质培养,让学生有更全面的发展、更强的综合素质和数字素养、更具有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更具有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受教育者的身心特点看。随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信息获取超前等外部环境的变化,身处网络时代的当代青少年拥有更为充足的平视世界的底气,更注重个性化和多元化的精神体验。如何系统把握网络时代青少年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与变化规律,加强他们网络安全意识、网络素养、网络行为等的教育和引导;如何在关注他们知识增长的同时更细致地关心关爱他们的身心健康、精神世界,并引导他们认识和担负起对国家、对民族的使命,这些都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面对教育内外部环境和形势的变化,学校立德树人工作中还存在一些短板弱项。比如,全面育人水平有待提高,人才培养重知识轻素质、重智育轻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现状尚未根本改变,分数至上等现象还较普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创造意识创新能力培养不够,教育评价改革要求尚未完全落地;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还不健全,还需要形成更强的协同育人合力;思政课程教材各学段在贯通、协同、联动方面还存在“堵点”、“痛点”,思政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亲和力还需增强,思政工作队伍能力建设与现实需求还有差距,高校思政重科研轻教学的评价导向尚未得到根本扭转等。这些问题,都是影响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的深层次问题,需要打破惯性思维、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有针对性地、大力度地予以解决。
三、新时代新征程加快构建立德树人新格局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进行全面系统的部署,强调要“完善立德树人机制”,“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教育系统认真学习贯彻三中全会精神,完善立德树人机制,推动价值观教育一体化贯通、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一体化贯通、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一体化贯通,为新时代新征程构建立德树人新格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贡献。
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铸魂育人。有组织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发挥高校学科和人才优势,协同相关部门力量,深入阐释党的创新理论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深刻揭示蕴含其中的道理学理哲理,构建起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高质量开好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开发教学资源、深化教学改革,发挥“统编教材+配套课件+示范讲义+集体备课+实践研修+研究阐释”合力作用,全面提升教学质量。抓好新时代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材编写,高质量开发“中国系列”原创教材,打造自主教材体系,全面推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相应的学科方向和课程教材,将新时代伟大变革成功案例融入学校教育。
扎实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立足新时代新要求,结合学生身心特点,系统完善中小学思政课课程标准,整体优化设计新版高校思政课课程方案。纵深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推动各学段思政教育课程贯通、教材联通、教学融通、队伍打通、资源互通。针对学生成长的不同阶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大中小学生体验感悟新时代新征程的生动实践和伟大成就。加强思政工作队伍建设,建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全面提高思政工作队伍政治能力、理论素养和育人本领。
深入拓展“大思政课”育人重要阵地。加强“大思政课”建设,通过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有效结合,帮助学生更好了解国情民情、坚定理想信念。统筹推动价值引领、实践体验和环境营造,探索校内校外一体、线上线下融合的育人机制,不断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和阵地。加强实践育人,组织学生深入革命老区、改革开放前沿、高质量发展一线,强化小我融入大我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强化网络育人功能,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推动思政教育课程和工作内容革新、方法革新、样态革新,培育网络思政教育特色品牌,塑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网络空间和育人生态。强化育人阵地内容建设,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引领,分学段有序融入思想政治教育。
积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学生的理想信念、道德品质、知识智力、身体和心理素质等各方面的培养缺一不可。要以身心健康为突破点强化五育并举,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持续推进学生心理健康促进行动,健全健康教育、监测预警、咨询服务、干预处置的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体系,增强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计划,保障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深化体教融合,有效控制近视率和肥胖率。推进美育浸润计划,提高学生审美素养。实施劳动习惯养成计划,强化劳动教育的软硬件保障,培养劳动意识,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能力。持续深化科学教育促进行动,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以人文情怀、人文底蕴支撑学生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培养,支撑学生科技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升。推进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以核心课程、教材、师资团队和实践项目等基础要素“小切口”牵引解决人才培养“大问题”。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健全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体制机制,深化科教协同育人,探索在一些关键急需领域超常规培养国家高端人才的新模式。完善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职业教育体系设计,以职普融通拓宽学生成长成才通道,使不同发展潜质的学生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统筹推进“双减”和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创新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机制和评价方式,着力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高学生数字素养和技能,培养探索性、批判性思维品质。持续推进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落地,深化考试招生、人才评价等改革,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的问题。
加强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引导广大教师坚定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陶冶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涵养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秉持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勤修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树立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践行教师群体共同价值追求。推动构建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职业发展全程的有效机制,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努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