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帮助大三大四学生明晰职业方向、破解就业创业困惑,搭建校园与职场的桥梁,9月29日下午,天津外国语大学滨海外事学院特邀两位深耕行业的青年企业家走进校园,举办青年企业家经验分享会。近200名大三大四学生现场参与,聆听实战经验,对话职业未来。
锚定需求,搭建成长平台
当前大三大四学生正处于职业选择的关键期,既面临考研、考编、就业、创业的多元抉择,也对职场实际运作存在认知空白。此次邀请企业家分享,旨在通过过来人的经历,为学子们提供可借鉴的职业规划思路,帮助大家提前适应职场节奏,找准自身发展定位。
实战经验赋能,解锁职业密码
廉思梦:从学生骨干到跨界创业者,以责任绘就职业蓝图
作为天津市红桥区青联委员、天津市社区养老服务业协会秘书长,同时身兼岚芸美术馆馆长、宜棠熙悦众创空间总经理等多重身份,廉思梦以认知迭代与职业选择为核心,结合自身10余年成长轨迹,为学子们拆解从校园到职场的进阶路径。
从学生会干部到实习生,从项目主管到企业合伙人,每一步都离不开”敢尝试、善总结”的初心。针对学生关心的就业还是创业、跨专业发展如何破局等问题,廉思梦建议:先明确自身核心优势——比如外语专业同学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再结合社会需求(如养老服务、文化传播领域的国际化需求)寻找结合点。她还分享了自己获得第四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和2019年天津市社会组织女性社会工作者荣誉称号的经历,鼓励学子们在实践中积累口碑,用责任赢得机会。
刘鹏:从基层销售到招商负责人,以踏实走好职业每一步
天美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项目招商负责人刘鹏,则以职场三站式成长为脉络,分享了从养活自己到引领团队的实战经验,打破了学子们对成功捷径的幻想。
第一站是超市家电销售员,关键词是“先活下来,再谈理想”。刘鹏回忆,面对年长者需耐心讲解实用功能,面对青年人则侧重潮流设计,正是这段经历让他明白专业深度决定业绩高度——既要懂产品差异,也要懂用户需求。
第二站是头部电器城店面管理,最大的教训是“会卖≠会管”。他以用赞许换人心的案例说明:带领团队时,先以自身业绩建立信任,再通过及时认可与支持凝聚士气,管理不是命令,而是帮助团队成员一起达成目标。
谈及转型商业地产运营的第三站,刘鹏强调勤能补拙的重要性:从零开始时,我每天比别人多花2小时研究政策、梳理资源,最终独立完成首个招商项目。他特别提醒大三、大四学生:不要轻视基层经验,每一份“小事”的积累,都是未来跨领域发展的“敲门砖”;技能不是“被动接收”,而是“吸收后主动输出”,才能真正内化为竞争力。
直击痛点,精准答疑解惑
分享结束后的互动环节,学生们围绕外语专业如何切入养老服务领域跨行业转型需要提前储备哪些能力实习期间如何快速获得认可等问题积极提问。
我是英语专业学生,想从事文化交流相关工作,该从哪些实习入手?面对学生提问,廉思梦建议:可关注涉外文化机构、国际公益组织的实习岗位,先从基础的文案翻译、活动协助做起,同时积累跨文化沟通中的“细节经验”——比如不同国家的礼仪差异、文化禁忌。
刘鹏则针对实习心态给出建议:不要把实习当“任务”,而要当“试错机会”——主动承担额外工作,观察同事的工作方法,甚至记录下自己的“失误总结”,这些都会成为求职时的“隐性优势”。
现场学生纷纷表示,两位嘉宾的分享没有空泛的理论,全是可落地的干货,大三学生王同学说:之前对“创业”很迷茫,现在明白无论是就业还是创业,都需要从“明确自身定位”开始,刘鹏老师的基层经历也让我放下了“眼高手低”的焦虑。
榜样领航,助力青春启航
此次青年企业家经验分享会,是天津外国语大学滨海外事学院校企协同育人的重要举措之一。后续我院将持续聚焦大三大四学生的就业创业需求,邀请更多不同领域的职场榜样走进校园,通过经验分享、实习对接、项目合作等形式,帮助学生提前感知职场、精准规划未来,为他们从校园人向职场人的转变保驾护航。
未来,学院还将结合外语专业特色,联动更多涉外企业、社会组织,搭建职业认知—实习实践—就业创业的全链条支持体系,助力学子们在青春的赛道上,找准方向、奋力奔跑。